時間: 2021-02-19 09:39
來源: 中國固廢網
作者: E20研究院整理
居民付費完全可以覆蓋掉垃圾焚燒補貼所帶來的損失。綠色價格機制在供水、污水等領域都有實施,我們相信在不久的未來也將在垃圾焚燒領域看到相關地方進行好的探索。
《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中提出了,“生活垃圾日清運量超過300噸的地區,到2023年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這就意味著填埋場將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推薦閱讀→陳朱蕾:我國生活垃圾填埋的戰略儲備意義和可持續發展)。同時,政策規劃角度來看也是對垃圾焚燒市場的促進,但結合演講開始時講到的認知規劃的角度,我們認為仍需相對謹慎看待。我國共有地級行政區333個,其中95%的生活垃圾日清運量達到300噸以上,縣級行政區1871個,大概有50%以上可以達到日清運量300噸以上的標準。根據政策規劃推算,我們預計“十四五”期間生活垃圾焚燒的增量市場需求在51.8萬噸/日。在考慮到金老師說的人口下滑等因素影響后,按照現在公平與效率博弈的原則國家在偏向效率優先由此在加強中心城市首位度,我們認為在焚燒中間考慮一定的分散的妥善處置的基礎所占有的空間,最終會形成22.4萬噸左右的實際增量空間。
從市場主體角度來看,我們繼續關注近年來三大關系中的所有制關系的變化。左下角,我們關注省級和市級平臺發揮的作用。有很多省級、市級平臺從市場化空間當中奪走了一定的份額。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看到我們的十大影響力的入圍企業占整個垃圾焚燒市場規模的76%,而我們十大影響力企業在其中占了55%。
右邊這張圖,是我們對比了污水、垃圾、環衛和危廢,大家知道行業集中度代表著一個行業成熟的水平。但是要分析行業集中度,首先要關注該行業的生態,包括政治環境、市場環境等等。比如我們看到污水處理,在2009年以后,進入了集中度高速增長的階段,這樣的增長主要來源于大量的二手項目并購。而在垃圾焚燒領域則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趨勢,2009年以來垃圾焚燒的集中度一直保持在55%左右。其原因就在于垃圾焚燒在出現建設高峰的時候,特許經營模式已經得到國家、地方政府的認可,大量新增項目以特許經營的市場化方式開展,因此不存在污水處理領域的各地小平臺割據的局面,市場化的集中度相對較高。但是這兩年我們也看到,一些省級、市級平臺公司逐漸進入,獲得一部分市場份額,也拉平了行業的集中度的提升趨勢。但我們相信垃圾焚燒行業未來在逐步進入并購整合期的時候,會迎來集中度的上揚。
我們對21家入圍十大影響力的企業進行數據統計。在這樣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時代,龍頭企業依舊取得不錯的成績。另外近年來我們發現,幾乎所有企業都在進行或多或少的橫向一體化和縱向一體化,對收入構成的分析中我們多年前引入了“可控制性營運收入”指標,大部分的企業已運營的焚燒發電的占比越來越高,也說明了垃圾焚燒已經從大建設階段進入大運營階段。其次,他們所獲得的環衛項目一直保持和垃圾焚燒項目同比的增長。今年2020年我們有不少的垃圾焚燒企業并購了環衛企業,考慮了環衛、餐廚等等的收入,其中小餅圖是本地的專營項目和特許經營的市場化項目對比。
綜合上述考量,我們公布2020年度的固廢十大影響力企業榜。
隨著焚燒行業的高速增長,填埋市場有明顯的萎縮趨勢,但依然是個五百億的市場,而且很多機會在紅藍海的轉換中出現。填埋場數量增速的放緩除了由于城鎮化過程中土地資源的價值暴漲,填埋場選址受限以外,另一部分因素來源于由于管理水平較低導致填埋效率低下帶來的快速封場以及小、散的非正規填埋場關停退出。而《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發改環資〔2020〕1257號)中也提出,“原則上地級以上城市以及具備焚燒處理能力的縣(市、區),不再新建原生生活垃圾填埋場”,在這一政策影響下,預計未來填埋場數量(尤其是城市)增速將持續走低。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地級以上城市不再新建新的生活垃圾填埋場意味著已有填埋場的存量庫容價值將大幅上升,由此也為填埋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思路以及增長空間。(推薦閱讀→陳朱蕾:我國生活垃圾填埋的戰略儲備意義和可持續發展)
可以看到,目前代表性的技術企業,如建昌環保(推薦閱讀→建昌環保魏新慶:新形勢下,填埋場的功能轉變及價值重建)等,正在進行相關探索并已形成解決方案。其中一方面是對已有填埋場進行管理提升,使剩余庫容得以更高效利用,延長整體填埋場生命周期。而另一方面則是對填埋氣、滲濾液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物質進行有效管理,包括隔離、收集、利用等。
有機垃圾
編輯: 趙凡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此前分別在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并兼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